- 注册时间
- 2013-2-19
- 最后登录
- 2015-3-3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70
- 精华
- 0
- 帖子
- 21
- 积分
- 170
- 帖子
- 21
|
万达海外拿地,国房企向海外扩张的浪潮,随着一宗宗巨额交易彰显无遗。大手笔购地、自主或与当地房企深入合作开发,以绿地、碧桂园、万达、万科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中国资本,显然已经掠过了“试水”阶段,海外正成为各大房企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万达海外拿地,然而,当地市场是如何看待中国资本的进入,是否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埋下投资开发隐患,我们却鲜有机会听闻。为此,黄金楼市致力挖掘来自异国的专业声音,或将为市场提供另一个视角。
在本期《海外置业》中,南都记者访问了世邦魏理仕伦敦中心区开发部执行董事总经理彼得?伯恩斯,借助他在中央伦敦的核心市场工作逾19年的经历,来揭开伦敦一角。
万达海外拿地,拥有“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成员以及英国办公室协会成员”头衔的伯恩斯,在中央伦敦的核心市场工作了逾19年,万达海外拿地,目前其带领着一支14人组成的世邦魏理仕团队主要专注于伦敦的写字楼、住宅、酒店等开发型项目的销售、收购、融资,同时也负责大型的投资项目咨询工作,涵盖了由土地并和整理到交付的开发周期的各个方面。
万达海外拿地,该团队在2012年至2013年处理了中央伦敦50%以上的相关交易,其中包括了主要的中资投资交易:外管局、中海地产、万达、平安保险、太平保险、中石油、华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联通等。
万达海外拿地,“即使只占绿地或万达资产的1%,对伦敦来说已经是巨型投资,伦敦欢迎你”
万达海外拿地,彼得?伯恩斯(下称“伯恩斯”):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英国的银行业坏账率基本在30%-70%之间,本地开发商几乎没有办法从银行得到资金支持。万达海外拿地,而伦敦的土地和开发成本都非常昂贵,以万达在伦敦拿下的项目为例,其拿地就花了9000万英镑(近10亿元人民币),要把楼盖好起码得3亿英镑。老实说,没有任何一家本地企业能够承受这笔支出。
万达海外拿地,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市场都缺资金和开发意向,而中国资本最不缺的就是这两样。万达海外拿地,以万科、万达、绿地这些公司的规模,哪怕只占其1%的投资额,对于伦敦来说都是一笔巨型投资。所以,快来吧,伦敦欢迎你,中国资本。
万达海外拿地,的确,中国房企进入伦敦市场的意愿非常强烈,个人投资者在伦敦购买房产的趋势也明显增强。最初,以银行为主的中国企业初次进入伦敦市场,第一个动作通常是购买现楼,自持投资型物业作为进军欧洲拓展业务的海外总部或出租来进行获利。整个2012年都是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开发型物业的交易。
万达海外拿地,随着中国房企的迅速成熟,依靠雄厚的资金和中国市场,中国房企在伦敦进行自主开发或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的案例迅速增加了,目前投资型和开发型项目的比例大约是80:20。而新增的客户大多数是在谈开发型项目。
万达海外拿地,事实上,伦敦房地产市场目前的问题是供应量太少,这也是前面说到项目开发对企业资金要求太高所致。万达海外拿地,伦敦每年需要50000套住宅,去年只建了20000多套,已经是连续第5年跟不上需求了。可以想象,当中国企业进入市场时,我们有多高兴。
万达海外拿地,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到处都是6-7层、需要保护的老建筑,更多的开发项目都涉及到对现有物业的升级。伦敦比较少有预售的情况,最近几年有所增长也不过50%-60%,因此很难应用高周转的模式。
2-3年前中国企业刚开始进入伦敦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本地的房企对他们并无好感,甚至因为怀疑其专业性而显得不太尊重。
万达海外拿地,但随着中资机构的投资项目逐渐增多,尤其是像万达这样一批企业进入后,其专业性和“大手笔”慢慢获得了伦敦当地的好感,转为看好中国投资者,尊重、信任甚至有些崇拜。
伦敦房地产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信息流通很快,在这里声誉难得易失。伦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对于品质的要求堪称苛刻。所以,中国房企只有快速适应本地市场才行。
还是以万达项目为例,万达改变了其在国内高周转、批量复制的模式,为了提高项目品质,减少了原方案中可售的写字楼部分,增加了酒店比例,规格堪称奢侈。类似吸取当地经验改善自身的举动,容易被市场所接纳。
聚焦
“红星照耀伦敦”,万达、绿地争建伦敦最高公寓成“内战”。最早进军伦敦的中国机构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其2012年在伦敦金融城购买了贝莱德集团的总部物业。同年,中国机构共在伦敦投资7 .5亿英镑。2013年,这个数字增至15亿英镑。2013年7月,平安集团以2.6亿英镑从德国商业银行手中购入位于伦敦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劳合社大楼,让业界开始正视中国资本在伦敦放射 出的光芒。而万达和绿地两家目前处于国内第一集团的房企,也在伦敦展开对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