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12-4
- 最后登录
- 2013-2-16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570
- 精华
- 0
- 帖子
- 152
- 积分
- 570
- 帖子
- 152
|
3岁前的宝宝口语表达能力还比较差,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往往以动作代替语言,从而发生误会。随着他们社交面的不断扩大,使他们逐渐产生了想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是语言发展又制约着他们的行动,在一连串的矛盾产生下,孩子往往会以“打”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这时家长要及时引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是带领孩子解决困难,教会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办法。
增强宝宝的交往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可利用孩子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势利导,遵守“不许打人”的行为准则,利用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对宝宝进行教育,激发孩子产生向故事里的人物学习的愿望。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是模仿成人的,如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就会学着父母的处事方式与别人交往,从而养成了爱打人的坏习惯。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父母争吵时要尽量避开孩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有攻击性行为。
另外,对于较大一点的宝宝来说,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需求性攻击性行为、迁怒性攻击性行为、报复性攻击性行为等等,其中需求性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当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满足孩子的愿望时,孩子往往有过激的表现并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可作适当惩罚,如立即取消目前他最想得到的奖赏或者游戏,但是要注意控制程度,尤其是当着外人的面时,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攻击性行为得以强化。
还有的孩子在活动中经常被别人欺负。发生这种事情,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与孩子一起寻求解决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父母在孩子受到欺负时,总要挺身而出,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反而不会自己处理这类问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