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3-10-12
- 最后登录
- 2014-10-13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39
- 精华
- 0
- 帖子
- 8
- 积分
- 39
- 帖子
- 8
|
有“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成员以及英国办公室协会成员”头衔的伯恩斯,在中央伦敦的核心市场工作了逾19年,对于万达拿地他有这样的看法,伯恩斯目前其带领着一支14人组成的世邦魏理仕团队主要专注于伦敦的写字楼、住宅、酒店等开发型项目的销售、收购、融资,在万达拿地上他予以肯定,同时也负责大型的投资项目咨询工作,涵盖了由土地并和整理到交付的开发周期的各个方面。万达拿地对于伦敦发展有建设性意义。
伦敦当地的房地产开发现状如何?中国房企的进入对其市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英国的银行业坏账率基本在30%-70%之间,本地开发商几乎没有办法从银行得到资金支持。而伦敦的土地和开发成本都非常昂贵,以万达拿地在伦敦拿下的项目为例,其拿地就花了9000万英镑(近10亿元人民币),要把楼盖好起码得3亿英镑。老实说,没有任何一家本地企业能够承受这笔支出。
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市场都缺资金和开发意向,而中国资本最不缺的就是这两样。以万科、万达、绿地这些公司的规模,哪怕只占其1%的投资额,对于伦敦来说都是一笔巨型投资。所以,快来吧,伦敦欢迎你,中国资本。万达拿地中国房企进入伦敦市场的意愿非常强烈,个人投资者在伦敦购买房产的趋势也明显增强。最初,以银行为主的中国企业初次进入伦敦市场,第一个动作通常是购买现楼,自持投资型物业作为进军欧洲拓展业务的海外总部或出租来进行获利。整个2012年都是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开发型物业的交易。
随着中国房企的迅速成熟,依靠雄厚的资金和中国市场,中国房企在伦敦进行自主开发或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的案例迅速增加了,目前投资型和开发型项目的比例大约是80:20。而新增的客户大多数是在谈开发型项目。事实上,伦敦房地产市场目前的问题是供应量太少,这也是前面说到项目开发对企业资金要求太高所致。万达拿地在伦敦每年需要50000套住宅,去年只建了20000多套,已经是连续第5年跟不上需求了。可以想象,当中国企业进入市场时,我们有多高兴。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到处都是6-7层、需要保护的老建筑,更多的开发项目都涉及到对现有物业的升级。伦敦比较少有预售的情况,最近几年有所增长也不过50%-60%,因此很难应用高周转的模式。2-3年前中国企业刚开始进入伦敦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本地的房企对他们并无好感,甚至因为怀疑其专业性而显得不太尊重。
但随着中资机构的投资项目逐渐增多,尤其是像万达拿地这样一批企业进入后,其专业性和“大手笔”慢慢获得了伦敦当地的好感,转为看好中国投资者,尊重、信任甚至有些崇拜。伦敦房地产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信息流通很快,在这里声誉难得易失。万达拿地在伦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对于品质的要求堪称苛刻。所以,中国房企只有快速适应本地市场才行。还是以万达项目为例,万达改变了其在国内高周转、批量复制的模式,为了提高项目品质,减少了原方案中可售的写字楼部分,增加了酒店比例,规格堪称奢侈。类似吸取当地经验改善自身的举动,容易被市场所接纳。最早进军伦敦的中国机构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其2012年在伦敦金融城购买了贝莱德集团的总部物业。同年,中国机构共在伦敦投资7 .5亿英镑。2013年,这个数字增至15亿英镑。2013年7月,平安集团以2.6亿英镑从德国商业银行手中购入位于伦敦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劳合社大楼,让业界开始正视中国资本在伦敦放射 出的光芒。而万达和绿地两家目前处于国内第一集团的房企,也在伦敦展开对决。
2013年6月,万达拿地集团公布的伦敦“九榆树”项目,投资约7亿英镑,其中土地收购价为9000万英镑。该项目位于伦敦西部旺兹沃思区、紧邻泰晤士河的黄金地段,将建设总建筑面积为10 .5万平方米的超五星级的万达酒店和顶级公寓,由两栋高200米的塔楼组成,拟建成伦敦最高的公寓建筑。其中可售公寓面积为6.3万平方米。这是万达在中国之外的首个地产投资项目,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投资建设高端酒店。
2014年1月,绿地集团购入伦敦西南部的啤酒厂Ram Brew ery地块,还将开发泰晤士河岸边、伦敦金融核心区———金丝雀码头区域内的一处超高层公寓,总投资额达12亿英镑。其中,位于金丝雀码头的项目规划超过240米,占地约3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9.8万平方米,万达拿地也计划建成伦敦最高的高档公寓。
届时,“伦敦最高公寓”的争夺将成为一场中资房企之间的“内战”。彼得?伯恩斯甚至感慨,未来泰晤士河的天际线将由中国房企打造。
|
|